游泳是為了“有勇”?還是為了學有用的“游泳”?

 

其實只有少數有勇氣的老師與教練,會同意「知覺訓練應在游泳技巧訓練之上」之類的言論,而這個主張也確實是事實。因為「透過用力達到的知覺多數都是錯覺,唯有透過寸力達到的知覺才是屬於你的知覺」。

臺灣今年入夏後,還是和過往一樣,溺水案例有增無減,平均一年溺斃500餘人。
別人的拿生命換來的經驗與教訓、新聞報導與網謾罵後,大家是慢慢習慣還是覺得無奈?但相信多數人對於流於形式的教學不是無所謂,只是抵抗得有點累。

所謂專業教學,是將專業翻譯成學員聽得懂的語言,非不斷地給予,卻不知如何協助歸零,尤其在那混沌的水下世界。

回頭談談學校與坊間的游泳教學,還是和二十年前一樣沒有改變嗎?游泳「結業測驗」仍是堅持測短距離秒數和四式?而非測驗在水裡能保存生命多久、還有學習判斷什麼是疲憊和不適(身體出現異狀)。

我們要理解,輕鬆游泳前進的方式並非只有四式。傳統的教學,首重動力、能否前進等土法煉鋼,卻也疏忽了生理與心理狀況。心理陰影與負面連結未處理,是做不到「放輕鬆」游泳的,當然,溺水風險較一般人高上許多。免強自己、壓抑自己的游泳,委屈是求不了全的。

在千變萬化的水域裡,安全感是個無底洞,你永遠無法得到百分百。安全感的基礎是建立在扎實的技巧、靈活的分析與判斷,也是大家所稱的「游泳定義」。而非憑藉蠻力吃課表、不經思考保存體力、不能增加生存機率的游泳,都是有勇無謀。

身體僵直、肌肉沾黏與各種心理陰影影響水中的放鬆等,上述問題未能解決前,是不建議學習“泳姿”的。我常常說,學習游泳其實就是減法,和設計一般,若要在設計中留下最單純的本質,我們需要學著去掉那些多餘的東西,本質才能被凸顯出來。「在錯誤的知覺中放上減法後,歸零後便不再是減法,那將是另一個開端」。

游泳不只是強身健體,是水下認知的拓展、更是情感的傳遞。身為指導者更要有判斷學員本身的生理狀況當下是否可以進行學習,為其分析需求、建立傷後復原方針、捕捉適合的節奏規律、設計合理的訓練架構。不是收了學費走走流程,最後和他們說聲:「你不適合學游泳」和「該繳下一期囉」。

游泳冷知識:
– 90%以上的意外溺水死亡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
– 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溺水發生在西太平洋區域
– 西太平洋區域的溺水死亡率最高,分別比英國和德國高 27 至 32 倍。

-游刃有魚WISWIM/創辦人Stanle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