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以為我會游泳系列 「有多少人適合短距離游泳方法」? 第ㄧ篇:
你會用間歇跑步方式來散步嗎?你知道很多自詡會自由式的人,要求他把划頻降低就不會游泳了,或是只會一種踢水方式。
對於大眾,以建立高知覺為目的、放輕鬆的學習和與水相處的概念來說,短距離游泳的方式(如50M、100M)對游泳者的要求極高,尤其是直臂回復的自由式。
這種技巧雖然在頂尖運動員中非常流行,但並非所有人都能掌握,甚至也有不少選手無法應對它的高強度需求。
本文將從身體條件、技術需求、泳姿的類型與國際頂尖選手的例子和文獻,深度探討自由式(短距離)的技巧與窒礙難行之處(有三成以上學游泳的人,因為文明病所苦而無法做到平衡)。
一、短距離游泳適合哪些人?
1. 肌肉組成與發力特性:
– 短距離游泳依賴於快縮肌纖維(fast-twitch muscle fibers)的力量與爆發力。這類肌肉能在短時間內提供極高的推進力,但對於多數人來說,容易感到疲勞。
– 根據《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》的研究,快縮肌纖維比例與遺傳密切相關,全球只有10%-20%的人擁有顯著優勢,甚至更少。
2. 體脂與肌肉比重
– 體脂較低:減少水中的阻力,更容易保持高速推進。健美選手若不理解身體的重心與平衡技巧,踢水容易事倍功半,導致下軀幹無法浮起。
– 肌肉比重大:需提供更穩定的動力適合的頻率,來維持流線型姿勢。
3. 重心與靈活性
– 高個子選手重心偏前:臂長對重心與划距的影響顯著,身高更高的選手在競速運動當中具有先天優勢,但這並非技術能力的全部。所以身高較高的人游得快,那是理所當然,並不能說特別厲害。若身高腳矮小,還能游得一樣快,那才真是厲害。
– 肩膀靈活性較差者難以高效執行直臂划水,可能增加肩部負擔。
4. 無法透過平衡游泳的人
– 初學者常全力划動推進(不熟悉配速),忽略平衡與水感的協調,這導致游泳過程緊張且效率低下而溺水。根據美國紅十字會的溺水預防報告,90%的溺水事故與水感不足有關(何謂水感,擇期再撰寫說明)。
– 若沒有體力,還無法放緩速度和放輕鬆前進或自救時,那就是溺水(99%以上的人類都無法做到)。
二、泳姿的回復類型及其優缺點:
1. 直臂回復
– 優點:利用肩部力量帶動手臂,產生較大的離心力與加速度,適合短距離衝刺。動作簡單,由於我們是直立行為動物,平時都是自然擺臂,對初學者的高知覺建立難易較低。
– 缺點:肩部壓力較大,需要良好的柔韌性與爆發力(若肩頸痼疾、有肌肉失衡、旋轉肌群有狀況等,皆不建議)。
– 代表選手:卡勒布·德雷塞爾(Caeleb Dressel),直臂划水讓他在50米自由式中有著優秀成績(男50M:20.91秒,2019年)。
2. 曲臂回復
– 優點:減少肩部負擔,動作更加省力,適合長距離游泳。
– 缺點:無,前提是不能繞臂。
– 代表選手:英國選手鄧肯·斯科特(Duncan Scott)在中、長距離自由式賽事裡採用曲臂回復,並獲得2024游泳世界盃新加坡站200M和400M金牌。(男200M:1:40.29秒、男400M:3:34.46秒)。
3. 高肘回復
– 優點:手肘高於手掌,減少肩部壓力,提高自由泳效率,尤其在中短距離比賽中表現突出。
– 缺點:目前想不出來,因為若高肘不能做,基本上生活中所有上肢運動都無法運作。
– 代表選手:
– 亞當·沃克(Adam Walker):英國的馬拉松游泳名將,挑戰並完成 Ocean’s Seven(15年來,截至2024 年 7 月,全球僅有 13 位選手成功完成這項挑戰)。高肘回復在他的技術中起到關鍵作用,能有效減少阻力、提升耐力,使他能長時間維持穩定速度,成功游過英吉利海峽等極具挑戰的開放水域。
– 凱蒂·雷德基(Katie Ledecky):憑藉高肘回復技術在長距離游泳中保持流線型與效率,創下多項世界紀錄(女1500M:15:20.48秒,2018年),但隨著距離愈來愈短,衝線時他也會轉換成直臂來完成。
– Anna-Karin Lundin:這位瑞典名將在中長距離自由式中採用高肘回復技術,配合流暢的2拍踢水,展現出色的節能能力,特別在400M和800M自由泳中成績顯著(女800米自由式:8:28.98,1995年)。
補充:
上述三種移臂,若指導老師或教練,在有肩頸有狀況下,還不斷“透過繞臂來訓練”,可能就不適任執教,建議更換指導。至於何謂繞臂、造成無法抗拒的繞臂原因?擇期再撰寫一篇來說明。
關於高知覺運動的千頭萬緒,且還要建立科學根據之上,絕非一篇文章可以完成句點,若有任何不解切勿自行服藥,建議還是去找專業指導。
- 游刃有魚WISWIM/創辦人Stanley
第二篇文章連結:https://pse.is/6uydul
最終回文章連結:https://pse.is/6uyen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