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以為我會游泳系列: 「有多少人適合短距離游泳方法」? 最終回
游泳是所有競速運動中,對身體知覺要求最高的運動之一。這種需求來自技術本身和環境的挑戰,讓游泳者需隨時調整以保持效率與安全。
一、為什麼游泳需要高知覺?
1. 水中阻力與流體動力學的影響:
– 划水角度與重心轉移:根據《Journal of Biomechanics》的研究,划水動作中的重心轉移與划水角度可影響推進力高達30%。若划水角度過於垂直或偏平,阻力增加會導致速度下降。(移臂滯留影響慣性,重新啟動更費力)。
– 踢水頻率與效率:哈佛大學流體動力實驗室的研究顯示,踢水效率與頻率之間存在最佳平衡點。2拍踢水適合長距離的省力需求,6拍踢水則能在短距離中實現最高爆發力。
2. 水環境的不可預測性:
– 競技挑戰:根據國際游泳聯合會(FINA)提供的數據,在高水平比賽中,轉身技術的優劣可影響選手總成績的5%-10%。優秀的環境知覺對預判水流變化及對手動作至關重要。
– 自救與OODA循環:在開放水域中,自救時的冷靜判斷建立在良好的感覺統合基礎上。根據美國紅十字會的數據,75%的溺水幸存者表示,保持冷靜和正確的動作是關鍵因素。但能否保持冷靜,都是按部就班嚴格訓練來的(OODA:觀察 Observe、定位 Orient、判斷 Decide、執行 Act)。
二、身體重心位置與游泳學習的影響
1. 不同年齡階段的重心位置分析:
– 學齡前孩童:研究顯示,3-6歲孩童的頭部比例約占體重的20%-25%,導致重心位置偏高(Human Development Journal, 2019)。因此,此階段應重視觸覺與平衡感的基礎建立,例如水中漂浮與滑行練習。
– 少年與青少年:12-18歲期間,身長比例逐漸趨於穩定,重心下降。青少年學習游泳時,應更專注於高肘回復、穩定划水與踢水頻率的協調。此時期的感覺統合能力提升,對技術細化大有幫助。
– 成人:成人的重心位置相對穩定,但因體脂比例與肌肉分布不同,體脂率較高者(超過25%)需專注於水中平衡,較瘦者需增強推進力訓練。
– 老年人:隨著年齡增長,重心進一步下降,靈活性減弱。根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(ACSM)的建議,老年游泳者應將訓練重點放在關節靈活性與水中平衡上。
2. 因材施教的核心原則:
– 根據《Sport Science Review》研究,不同年齡與體型的人對游泳技術的接受能力有顯著差異。合格的教練應根據學員的年齡與身體特徵設計適合的課程,確保技術學習的效率與安全性。
三、感覺統合:知覺與身體協調的基石
1. 五感建立在游泳中的應用:
– 觸覺:國際游泳教學協會(WSI)指出,水流的觸感能幫助游泳者調整划水角度,減少能量損耗(水有沾黏性,在水中動作愈大,阻力愈大)。
– 視覺:模糊的水下視野能鍛煉游泳者的環境判斷能力,提高方向感。優秀的視覺知覺有助於轉身時的效率提升。但90%以上的人在水下是無法專注與思考(沒有任何裝備與輔具下),眼睛即使是睜開看著水下鏡子,多數也是茫然狀態。
– 聽覺:研究表明,水下聲音的頻率可影響游泳者的節奏控制。專業選手常通過聽覺輔助設備提升訓練效果。
– 本體覺:游泳中的本體覺訓練,能提高四肢與軀幹的協調性,是技術一致性的關鍵,卻也常常因為生活中的姿勢不當而造成本體覺特定角度薄弱。
– 前庭覺:平衡訓練可降低游泳時的能量浪費,尤其在開放水域中幫助選手應對波浪影響。
2. 成人的感覺統合需求:
– 感覺統合並非僅限於孩童。成人缺乏觸覺、本體覺或前庭覺的協調性,會導致水中動作生硬或失去平衡。
– 數據支持:根據《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》的研究,成人游泳者透過感覺統合訓練可提升推進效率約12%,同時降低能量消耗達15%。
結語:
游泳不僅是一項運動,更是一種融合了感覺統合、身體協調與知覺能力的全身性挑戰。短距離游泳方法的掌握雖說僅適合少數人,但不代表不能學習短距離技巧,只是不適合放在入門時候學習。學琴不也是一樣,總不能前面十堂課就練帕格尼尼練習曲第三號「鐘」吧?
更應該透過因材施教的方法、按照年齡、身體特徵與技術需求設計適合的學習方式。但絕對不建議將短距離和長距離的教學混合一起,造成學員的知覺錯亂(學鼓也是如此)。
「五感建立就是感覺統合,感覺統合是良好身體協調的基礎,良好的身體協調進一步強化游泳知覺能力。」, 科學、個性化的教學方式,不僅能幫助學員提升技術,更能保障安全,讓游泳成為一種終身受益的能力。
總而言之,普天下皆如此,專業是需要高心思與高成本,專業是不可能普及的。
- 游刃有魚WISWIM/創辦人Stanley
第一篇文章連結:https://pse.is/6ux59s
第二篇文章連結:https://pse.is/6uydu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