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 親水課程( 寶寶游泳)? 下篇:
1. 不同個性的孩子,受到水的刺激後,會傳遞什麼樣的訊息?
每個孩子的個性如同獨特的指紋,面對水的刺激時,他們的反應也各不相同。一些活潑外向的孩子可能立刻表現出興奮與好奇,用小手撥水或大聲笑出來,這樣的反應通常代表他們對新環境的接受度高,且具探索精神。
然而,對於內向或敏感的孩子,水的刺激可能會引發些許不安,例如皺眉、哭泣或身體僵硬,這些訊息表明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適應新環境。
此外,有些孩子可能表現出強烈的喜好,例如對於水的溫度或觸感有特別明顯的偏好,這可能與他們的感官發展息息相關。例如,一名2歲的男孩初次接觸水時,不喜歡水花濺到臉上,但對於手輕輕撫摸水面的感覺感到非常放鬆。這樣的行為提供了寶貴的線索,教練和父母可以據此調整互動方式,如降低水花濺起的頻率,逐步引導孩子熟悉更多形式的水中活動。
更有趣的是,水中的浮力和流動感會放大孩子的肢體動作和表情,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觀察到他們的情緒表達。無論是興奮地拍水、害羞地依偎在父母懷裡,還是緊張地抓住扶手,每一種反應都在向我們傳遞他們對環境的感受和內在的需求。
2. 在做評估前,會先看他的反射行為與表現,因為如何判斷他們的無奈與抗壓程度,是來自於這些行為觀察。
嬰幼兒在面對水環境時,最真實的反應來自於其自然的反射行為與表現。這些反射是觀察他們身體與心理狀態的重要依據。
例如,當嬰幼兒的臉部碰到水時,會否自動閉眼或屏住呼吸?當水輕輕觸碰到腳踝時,是否立刻將腳縮回?這些細微的反射行為能幫助我們判斷孩子對外部刺激的敏感程度,以及他們在新環境中的適應能力。
進一步觀察抗壓程度時,除了看他們是否哭鬧,還需留意一些隱藏的行為線索。
例如,有些孩子在感到無助時,可能表現出長時間的沉默或僵直,這是一種「凍結反應」,表示壓力已超出他們的承受範圍。而另一些孩子則可能通過頻繁的轉頭、身體扭動或試圖爬出水面來表達不安。
在這些行為觀察中,時間的維度也非常重要。有些孩子可能初期表現出抗拒,但隨著環境熟悉度增加,他們的動作會逐漸放鬆,甚至出現探索的行為,例如嘗試用手撥水或用腳踢水。這種轉變是孩子抗壓能力提升的重要信號。反之,如果孩子持續哭鬧或抗拒,即便環境已經非常舒適,則需要考慮其他可能的因素,如對水的恐懼根源或身體的不適。
經驗顯示,評估這些反射行為與抗壓程度時,父母或平時主要著顧者(保母或長輩)的參與也非常重要。父母的情緒穩定性與支持姿態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表現。例如,一位3歲的女孩在初次親水課程中因環境陌生感到壓力,但當父母學會用鼓勵(愉悅高頻)的語調並與她一起進行簡單的水中活動後,她逐漸開始放鬆,並成功完成簡單的漂浮練習。
這些評估與觀察的重點,不僅幫助教練和父母了解孩子的需求,也為未來的課程設計奠定基礎,確保每位孩子在親水的過程中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舒適節奏與樂趣。
- 游刃有魚WISWIM/創辦人Stanle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