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多久可以學會游泳呢?大約幾堂才會學得會呢?10堂課可以學會四式嗎?

多久可以學會游泳呢?大約幾堂才會學得會呢?10堂課可以學會四式嗎?

這樣的問題在還沒有見到人(包含個案)前,是不會有答案的,更無法對症下藥。而且能回答這樣問題的人,不是吹牛,便是另有所圖。
 
如此粗魯地問法,應該是所有的老師最不想聽到的惱人問題,尤其鋼琴都不可能10堂學得好,憑什麼是高知覺的游泳訓練呢?所以,這篇文章可以歡迎教練們收藏,萬一又遇到這問題,可請他們先將”使用前說明書”好好瀏覽一遍。
 
傳統教學多數喜好以用力來完成,如果學生用力和不用力的效率是一樣時,要深刻的檢討泳姿(8成以上的人都是效率不好),一但發生意外,不懂與水相處、借力使力和放鬆,那麼便是溺水(動作愈大、阻力愈大)。
 
「學得會」的標準究竟是什麼?到底要學什麼式?游泳前進的方式其實並非只有四式,另有蹼泳、踢水轉仰前進、仰蛙、甚至日本古泳法12流(救生四式皆來自於此)等,只要可以輕鬆前進,都是很好的方式,但基於安全、持續力與效率的考量,還是得先有扎實平衡的基礎要求。
 
游得快和效率不應該是游泳的唯一標準,尤其在初學“放鬆”,快與效率是最不需要的兩個字。
 
放輕鬆、增強知覺、找到身體的缺陷,後續才能放鬆身心。先減輕壓力和焦慮,這順序是不可逆的。好的動作和知覺並不是憑空出現的,你必須理解什麼是錯誤的知覺,你才養得出好的知覺,好的知覺是一步一步栽培出來的。
 
學習游泳的順序是先有平衡,才有流線型,做到了以上兩個,我們才來訓練體力。尤其平衡間的鬆與緊、快與慢、效率與開放之間,需要學習因人因事,適時切換。做得到的話,那便是一種從容(放輕鬆)。
 
這是我們最常和學生要求的,因為學習游泳是需要專注思考的,過程中最難的便是「有耐心」,需要有耐心地等待上升、等待重心轉移、等待如何借力使力,這過程就是「知覺的訓練」。
 
相信多數人的划水都像「走路跺腳」般前進(水花很大),不會自然、輕柔般地落下、優雅前進,當然耗氧浪費體力,因為多數人都認為,「划得快就代表需要用力」。
 
我常常說,不要急著漂亮,要優先認識自己的身體,如何平衡才是唯一的捷徑和基礎
 
專業的專研是持續的,學習的順序與技術更新,不應該仍是30年前的土法煉鋼,重點要讓所有學員的身體明確的知道「為什麼要這麼做」?很多傳統教練都不和學員解釋為什麼?譬如為什麼會下沉?為什麼會不對稱?為什麼他要這樣做而我不用這樣做?為什麼要放在這個位置?低階和高階的練習方式為什麼不同?為什麼高矮胖瘦、體脂高低的方式皆不相同。
 
透過蠻力練起來的泳姿,若不會水下思考自己的動作,眼睛雖然是睜開的,但腦袋常常一片空白。所以,連基礎平衡都做不好的人,就不會有自信,沒有自信就不會有好的反應,反應不好就會焦慮,遇到狀況焦慮,那就不可能有「放輕鬆」。
 
一定會有人說他平衡沒有很好,卻很有自信。嗯!你那是唯我主義,不是教育。
 
現在3C產品的過度使用和錯誤姿勢,造成身體的不對稱影響愈來愈明顯。直接損耗著身體的靈活度、平衡性和關節的活動能力。也因為如此,知覺的退化,得花更多的時間來建立和瞭解自己的知覺。若此時還透過傳統教學方式用力速成,那這輩子的水下知覺就定型了,歪更歪、沾黏更沾黏。
 
最常見的闊背肌、菱形肌、髖關節等緊繃,在問題尚未解決前,學習的方式又是另外一個境界,而過程又得更長了。
 
沒有一項學習是一朝一夕,知覺的累積絕對沒有捷徑。
 
至於什麼樣的人可以學習得有效率、且很快便有成果?在教學經驗來說,多數是有一定音樂、舞蹈基礎和個性沈穩有耐心的人。為什麼會這麼說呢?這可能需要再寫一篇文章來解釋。
 
以上,解釋了那麼多學習過程,游泳若要粗魯像莽夫般的學習,不用思考的游泳班仍是有很多的,但身處流於形式、停滯不前的教學環境,家長與學員們要清楚地知道如何選擇。
 
真心期盼,臺灣未來教學環境和受教素質會愈來愈好。讓專業真的有「體面」。
 

-游刃有魚WISWIM/創辦人Stanley